近日,本基地合作者王本驰团队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IF =29.9)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 evidence for attentional capture by salient distractors”的研究论文。论文的唯一通讯及最后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王本驰副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该项研究的研究简报同步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856-1)。该研究首次在人类身上找到了加工显著干扰信息的神经信号,发现了异于动物的独特加工机制,揭示了人类注意捕获的神经机制。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快速识别凸显物体(salient objects)对于动物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使得我们能够尽快躲避捕食者的袭击,起到危险警示的作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凸显物体的快速识别却因此时刻干扰着我们当前的工作和学习,捕获我们的注意。就好比,我们专心工作时电话铃声响起,不得不放下当前工作。长久以来,在行为水平上,众多研究证实了注意捕获的现象。但是,对于人类是如何加工凸显物体,及其神经基础,却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研究,通过颅内脑电信号采集,研究团队在人类大脑中追踪到了对于凸显物体(显著干扰)加工的神经信号。通过模型转换,研究发现这一信号在刺激出现后的200-300毫秒就已经出现在了高频信号中。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与灵长类动物的信息加工不同。人类对于凸显物体的加工更多地是源于ACC(前扣带回)和Temporal lobe(颞叶),而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PFC和IP等额顶脑区,更新了人类对于这一现象的认知。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