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nal of Neuroscience | 华南师范大学刘志雅教授团队揭示类别学习自动化的大脑表征机制

2025-09-04 10:12: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20252月,华南师范大学刘志雅课题组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题为“Emergence of 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Parietal and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cross Extended Trai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和顶叶内沟(IPS)在训练后的类别学习自动化加工中逐渐形成的表征机制,为理解人脑如何通过学习逐步构建和巩固类别知识提供了新证据。

   类别学习是人类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项基本能力。无论是区分“猫”和“狗”,还是判断一株植物是否有毒,分类能力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恰当的反应。日常生活中的分类往往基于长期经验,但大多数实验室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学习,对长期训练下大脑类别表征如何逐渐形成仍缺乏深入了解。已有研究显示,感知类别学习依赖皮层–纹状体系统,包括尾状核、壳核、顶内沟、运动皮层和视觉皮层等。学习早期通常依赖前额叶和尾状核头部等目标导向机制,而随着训练深入,会逐渐转向更为程序化和习惯化的机制。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旨在揭示长期训练下类别学习表征的神经基础。

   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原型变异的类别学习任务,邀请参与者在连续三天内进行学习,并在第一天和第三天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通过结合单变量分析、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和表征相似性分析(RSA),研究比较了初始学习与熟练阶段的大脑表征变化,从而揭示大脑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动态过程。


 


   结果显示,随着训练的深入,参与者的分类准确率和反应速度显著提高,表现出学习逐渐自动化的趋势。在脑成像结果中,顶内沟(IPS)在熟练阶段对类别隶属关系更加敏感,能够有效区分已训练类别与新类别;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上部对类别原型表现出敏感性,下部则整合了原型、随机刺激和类别结构,提示其在图式知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运动皮层不仅执行手部反应,还编码了类别决策和证据积累,显示其在认知与动作整合中的价值。此外,皮层纹状体系统也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学习早期目标导向系统活跃,而随着训练深入,活动逐渐转向感觉运动网络,反映出从显性假设检验到程序性策略的转变。


 

 


   这些结果揭示不同脑区在类别学习中的分工与协作。IPS 的表征结构主要反映了决策边界,帮助大脑在熟练阶段实现对类别内部与外部刺激的区分,从而支持对新刺激的迁移性判断;VMPFC 则不仅表征原型,还整合多种类别相关信息,并与长期知识系统紧密相连,这提示它在图式化知识形成中具有核心地位。运动皮层的结果提示它的活动不仅与反应执行有关,还与类别证据的积累和认知运动一体化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在熟练阶段,大脑的分类决策不仅发生在思维层面,也深度结合了动作控制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通过双任务实验发现,即使在训练早期(不足200次试次),参与者在额外任务负荷下的分类准确率也未显著下降。这一结果表明,类别学习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便能表现出一定的自动化特征,这种特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多任务并行。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边聊天边开车边听音乐边写字等自动化经验高度契合。

   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会逐步发生重组。IPS 和 VMPFC 在长期训练后逐渐发展出对类别信息更敏感的表征,分别对应类别结构和分类表现的不同方面。换句话说,大脑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如何高效分类,而是通过不断训练逐渐优化,形成对类别特征的更精细编码。这一发现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人类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大脑如何逐渐建立并巩固知识结构。

   该论文由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志雅为第一作者,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Carol A. Seger 为通讯作者。参与该研究的还有团队成员张艺滔,温楚丹,袁靖钊三位硕士研究生,和张敬贤博士研究生。该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2JJD190006)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3A1515012355)。

 

   原文连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f2d04a74876700e294b6459c79cd3a82